地方青训采用“以赛代练”快速培养模式令人担忧。 某U17球员过去三年参加212场比赛,膝盖半月板受损严重,这种消耗年轻球员的方式正在摧毁中国篮球的未来。
新赛季每队可以使用4名外援,在一场比赛中仅有40分钟。 强队可以集中资金签下两名顶级外援,让他们每场比赛都打30多分钟,确保球队战斗力。
两名超级外援可能出战前三节,甚至一个超级外援能全场打满。 CBA再度沦为外援主宰比赛的时代。
某北方球队引进归化球员后,原本顶薪中锋的数据急剧下滑至场均6分3篮板,防守效率值低至-17.3,这反映了本土球员在外援竞争下遭遇的真实情况。
中国篮协新主席郭振明坦言中国篮球存在“自娱自乐,闭门造车”的困境。 男篮两届奥运缺席,女篮成绩下滑,促使管理层寻求改革突破。
改革设计者希望通过缩短比赛时间,使CBA比赛更贴近国际水平,让国手更好适应国际比赛强度和时间要求。
然而,有人批评这一举措是为了国家队的12名球员而牺牲整个联赛。 这种让大多数新秀做出牺牲的做法在其他国家联赛中较为罕见。
CBA联赛的困境已在2024-2025赛季显露。 国企支持的山西队用巨额资金签下10名外援,而民营球队江苏、四川只能频繁更换月薪不到2万美元的廉价外援。
这种两极分化导致联赛生态失衡,新政策或加剧俱乐部间差距,使私营俱乐部无法进行军备竞赛。
裁判体系滞后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。 国内联赛中“人情哨”频发,导致球员国际比赛频繁陷入犯规困扰,暴露出裁判国际培训不足的问题。
在新政策下,年轻球员面对更复杂的压力。 上赛季,广东队的17岁后卫张峻豪因连续失误被球迷疯狂抨击,导致他患上焦虑症。
辽宁队主教练杨鸣建议俱乐部应为年轻球员配备心理医生,他认为这比体能教练更为重要。 然而,在新政策下,年轻球员既需应对职业联赛激烈竞争,又要面对外援带来的上场时间变化。
这种双重压力可能超出部分年轻球员的心理承受能力,影响其长期发展。
CBA的改革参考了日本B联赛模式,后者计划在2026-27赛季允许每队注册3名外援+1名归化球员,归化球员不占外援名额。
这种“俱乐部先行,国家队选拔”的做法旨在模仿菲律宾成功采纳双重归化战术:克拉克森在世界杯一场取得34分击败中国队,布朗利则在亚运会上绝杀,展示了多归化体系的实力。
但日本和菲律宾的篮球体系与中国制度存在根本性不同。 他们拥有更完善的校园篮球和青训系统作为基石,而中国在这些领域仍存在显著短板。
CBA联赛的裁判问题同样引人关注。 国内比赛中“人情哨”现象频繁,导致球员在国际赛场陷入犯规困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